原來中國古代也有物流公司,且你一定聽過“他”的名字
當今物流從小中大可分快遞與同城、專線與配貨、平臺與整車。在古代,物流的形式大體上有驛站、民信局和鏢局三種形式組成。
驛站是古代接待傳遞公文的差役途中休息、換馬的處所。
唐代驛站的設置已經達到了遼東。到了遼代,已經有十四處驛館。為了適應軍事需要,金效仿宋王朝在遼寧地區建有遞鋪。鋪與鋪之間的距離在十里左右,驛站按照朝廷規定供應給過往官員的食宿和車馬。元朝為了鞏固政權,驛站制度更加完善。
明代洪武元年,設立了遞運所,專門從事貨物運輸,使貨物運輸有了專門的組織。清順治帝入關后,在盛京設驛站,分驛、站、鋪三部分。驛是官府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鋪是地方廳、州、縣政府負責公文、信函傳遞的組織。
古代快遞最經典的例子,當屬杜牧在《過華清宮》中描述的場景:"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唐玄宗李隆基為討寵妃楊玉環歡心,使用快遞,從遙遠的南方向北方的長安送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算是中國快遞史上著名的一次快遞業務。
驛站在我國古代運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訊手段十分原始的情況下,驛站擔負著各種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信息傳遞任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也是一種特定的網絡傳遞與網絡運輸。
民信局是民間經營的通信組織,民信局一般均為私商經營,資金比較雄厚,在本埠及外地設總局和分號,各信局之間密切協作,每一信局專走一路或幾路,投遞地點遍及國內主要商埠城鎮。
從明朝永樂年間興起,業務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經辦匯兌。到了清同治、咸豐、光緒年間,全國大小民信局達數千家,光緒二十三年(1897)天津大清郵政官局開辦后,各家民信局繼續營業,在郵政局登記掛號的有老福興、全泰盛、協興昌、森昌盛、福興潤、三盛等6家。
機構遍布國內及華僑聚居的亞洲、澳洲和太平洋地區,形成內地信局、輪船信局和僑批局。有些僑批局一直活動到本世紀40年代。有的在商業中心上海設總店,各地設分店和代辦店,民信局之間互相聯營,構成了民間通信網。
“鏢局”據說起源于明末清初(也有專家說是北魏),它類似今天的三方物流公司,按照合同或契約方式,為貨主提供服務。
古代鏢局運的貨物不是普通物品,而是貴重物(如奇珍異寶),需要有安全保障和準時運達,鏢師們有句口頭禪,叫“三分保平安”,因此必須要有懂功夫的人保護才能完成,鏢局的組織包括鏢局主人、總鏢頭、從事保鏢工作的鏢頭和鏢師、大掌柜、管理雜務的伙計和雜役。不但將一般私家財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繳的餉銀亦靠鏢局運送。
到了清朝中葉,由于票號的產生,鏢局的主要業務是票號押送銀鏢,到了清朝末期,隨著票號的逐漸衰敗,鏢局的主要業務是為一些有錢的人押送衣、物、手飾,這就形成了糧鏢、物鏢、信鏢、票鏢等類型的鏢局。
經典案例如《倚天屠龍記》中的“人身鏢”,白眉鷹王殷天正之女殷素素委托龍門鏢局都大錦等人送俞岱巖回武當山,途中都大錦等人受六名假扮武當七俠之人所騙,將俞岱巖交與他們,而后俞岱巖被汝陽王府趙敏旗下西域少林金剛門僧人“阿三”以金剛指力所傷,致全身癱瘓,武功全廢,經張三豐醫治,保全性命。
由于都大錦沒有按照契約執行,致使貨損嚴重,而后龍門鏢局慘遭滅門,得到了懲罰。
雖說這是小說里的一段情節,但深刻說明了沒有按照合同執行的后果嚴重性。
從古至今物流的演變歷史來看,我國一直都是物流大國,物流的發展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為了物流的效率提升,不斷探索新工具,從古代最早的物流工具船車馬,到近代的飛機輪船和火車,貨車。
互聯網時代,我們使用手機傳遞信息,在網上購物能做到最快當日達,海淘最快三天內可到手,這一切的背后是科技的進步,是技術的提升。
小易嘀達整車物流服務平臺是物流的細分領域,更注重發貨方和收貨方的兩端線下服務,輕資產,輕運營,易操作。
您的地盤您做主,小易嘀達幫您擁有一個在物流行業自己的事業。
(以上素材來源于網絡,由小易嘀達整理編輯,圖片來源網絡。)
猜你喜歡:
小易嘀達“線上直播沙龍會”順利召開
95后大學生創業選擇小易嘀達,選對項目輕松創業!
下一篇:最后一篇